秸稈肥發酵原料
各種農作物秸稈、果渣、食用菌下腳料、谷殼、蔗渣、油菜桿、花生藤、紅薯藤、稻草、麥稈、樹葉、有機垃圾、鋸末等。
秸稈肥預處理
每2立方秸稈物料加入6公斤磷酸二銨(或6公斤尿素、或者200公斤一周內的動物糞尿),以調節碳氮比,攪拌均勻后備用;將1包
秸稈發酵劑與2公斤米糠(或玉米粉、麥麩、薯粉、麥粉、谷粉等)混合,制成
菌種混合物備用;
秸稈肥制作方法
輔一層秸稈混合物,放一層菌種混合物,再淋水濕透,再灑上磷酸二銨或尿素或一周內的糞尿(也可將這些無機肥事先溶解到水中灑入),簡單耙拌一下,含水量調制70%左右;
如此反復操作,直到輔完全部1000公斤料為止;
簡單薄膜覆蓋上層,一般48小時溫度最高上升到70℃并持續較長時間,第3~10天松料和加水一次,進行簡單切碎的秸稈物料一般6~15天左右完成,未切碎的秸稈物料需要20~25天完成發酵,但建議如玉米秸稈、木薯桿等較粗的材料進行10厘米左右的切碎后發酵。
如果遇上下雨天,可以簡單地用塑料薄膜覆蓋一下,但不需要密封(注:秸稈腐熟是好氧發酵,不可密封,并要求盡量疏松堆放),除冬天外的晴天可及時掀開塑料薄膜一次/天,以利于通氣好氧發酵,為了避雨,有條件的也可以再在料上方設置遮雨的雨棚,防止雨水淋濕;
適當翻堆一次,以提高發酵腐熟度:一般物料會在發酵1~2天內(冬天慢一些),內部溫度可以達到50~70℃以上,再保持到第3天后,即建議可開始翻堆處理,可用木棒或長耙插入料中松動幾下。
幾天后,如果溫度超過65℃,則可再次翻堆,一般翻堆2次,溫度保持相對恒定后發酵就完成了。
發酵成功的標志是:物料已經完全沒有了糞便的臭味,相反有種淡淡的
生物發酵后的芳香味,堆內布滿大量白色菌絲。
發酵時間的長短,取決于所用原料的污染程度,以及所加入的秸稈是否作為鍘短處理,或者說,如果糞料比較惡臭,則相應地發酵時間比較長,可能需要20天以上,如果相對比較新鮮的糞料,則發酵10天就可成功,期間每3天翻堆一次,只需要翻堆或翻動兩次即可;
注意事項,發酵的好壞與發酵量有關,發酵太少,則不容易升溫成功等,一次堆肥不少于4方,高度不低于80cm,環境溫度在5℃以上 為好。冬天生產應設法保溫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