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收獲籽實后的剩余部分稱為小麥秸稈。秸稈富含氮、磷、鉀、鈣、鎂和有機質等,因為農作物光合作用的產物有一半以上存在 于秸稈中,是一種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資源,同時秸稈也是一種粗飼料。特點是粗纖維含量高(30%-40%),并含有木質素等 。小麥秸稈在
發酵后可以做為動物飼料。具體的發酵方法如下:
1、原料準備。將小麥秸稈按要求粉碎或切成小段或絲狀,例如:喂牛、馬、騾的飼料原料應切碎成2-5厘米,喂羊、鹿應切碎成2 厘米左右,喂豬、雞、鴨、鵝、兔的秸稈或者藤蔓應粉碎。可以單獨用人元
秸稈發酵劑,也可將喂飼用的玉米粉摻入一同發酵,效 果更好。
2、混合原料。調整濕度:將備好的秸稈物料加水攪拌均勻,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判斷標準為:用手緊抓一把物料,指縫見水不 滴水,松手即散為宜。秸稈與水比例大致為1.5:1左右。一包人元
發酵劑可配置10公斤發酵液,按照1公斤發酵菌液發酵秸稈400斤 的比例,用新的噴壺(噴霧器)將發酵劑均勻的噴灑在物料上,要一邊噴灑一邊翻倒,使之均勻。
3、密封發酵。將上述拌勻后的秸稈裝填密封、量大用戶可建造發酵池,批量處理,冬季發酵時長需10-15天。夏秋季節發酵時長為 5-8天。
4、發酵控制。用于飼料發酵時為厭氧發酵,發酵過程要保證密封,以防變質,發酵裝填時可踩實,趕出空隙中的氧氣。
5、飼料取食。由外向里逐層取料,可延長飼料保存時間。發酵飼料可單獨喂飼,也可摻入全價料中飼喂。第一次飼喂發酵飼料的畜 禽,應先少量試喂,待適應后,可逐步增加喂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