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堆肥制作的地點選址
傳統的小麥秸稈堆漚肥一般在夏、秋季高溫時期,把小麥秸稈堆積,采用厭氧發酵漚制。在一些地區,夏季農活相對較少,正好有時間多制造些肥料。制肥場地可選擇地勢平坦、靠近水源的被風向陽處。可以利用地頭、坑邊或閑散地,將小麥秸稈堆漚,按小麥秸稈中量確定堆漚的面積。
2、原料的處理
把小麥秸稈用鍘草機或鍘刀切成3-4厘米長的小段,也可用粉碎機進行粉碎,但不要過碎。將粉碎好的小麥秸稈和禽畜糞便等其他物料進行混合,其主要目的是調節原料的碳氮比。
在堆制小麥秸稈有機肥過程中,原料和小麥
秸稈發酵劑的配比是提高肥效的關健,微生物生長活動適宜的碳氮比為25:1。因此,調節堆肥原料中的碳氮比是加速腐熟和提高腐殖質化系數的有校措施。
4、小麥秸稈腐化發酵
發酵(歷時約10天)是整個流程的關健,其成功與否直接決定產品的質量憂劣。因此,需要在該過程中實時監測物料的溫度、含水率、通風量等指標,以便有校控制堆肥進程和有機肥產品質量。
5、小麥秸稈有機肥的腐熟標志
小麥秸稈變成褐色或黑褐色,濕時用手握之柔軟有彈性,腐熟后堆體比剛堆時塌陷1/3或1/2。
6、及時利用翻堆機進行翻堆操作
發酵過程中需要用翻堆機及時翻堆操作,翻堆次數為4-5次。對該過程中的翻堆處理要掌握“時不到等溫,溫不到等時”的原則,即隔天翻堆時,及時溫度未達到限制的65℃,也要及時進行翻堆,或者只要溫度達到65℃,即使時間未達到隔天的時數,也要進行翻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