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牛糞制作有機肥的常用方法是堆肥
發酵法,傳統的堆肥為自然堆肥法,無需設備但占地大、腐熟 慢、品質差、效率低,而且勞動強度大、周圍環境惡劣。現代好氧堆肥是利用堆肥設備使牛糞等在有氧條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作用達到穩定化、無害化,進而轉變為優質肥的方法。比較而言,好氧堆肥具有工藝簡單、投 資少、運行費用低的特點,能有效殺滅病原微生物,是一種安全、有效、經濟的合理處置方式。
堆肥前應將牛糞原料進行一定預處理,從而滿足水分、碳氮比等發酵條件。一般情況下,牛糞原料碳氮比19~23:1,基本適合堆肥要求,但牛糞的水分狀況差別則很大。 規模詞養場牛糞水分高達60%~80%,堆肥前須采取措施降低水分至50~60%。牛糞水分調整建議采用回料摻混 方式降低水分,即向高水分的牛糞料堆中添加已經發酵 好的低水分牛糞物料(水分約30%),兩種干濕料混合后可有效降低總體堆肥原料水分,該預處理方式的優點是原料獲取容易,處理成本低。如果鮮牛糞水分髙達80%以 上,降低水分的方式還可以采用牛糞固液分離等方法。
發酵有機肥現在已經被廣泛應用,常用
牛糞有機肥發酵方法有堆肥發酵、青貯發酵、槽式發酵、罐式發酵。下面為大家介紹牛糞堆肥發酵有機肥的過程和方法:
(1)物料配比。新鮮糞便5噸(最好是新鮮糞便,新鮮糞便發酵效果優于老糞便),加入1公斤有機肥
發酵劑,發酵劑需與米糠按1:5的比例混勻后,再均勻撒入糞堆,混拌均勻。
(2)水分調節。發酵物料的水分應控制在50-60%。其簡單判斷辦法為:將拌好的發酵物料緊抓一把,指縫見水印但不滴水,松開落地即能散開為適宜。若能擠出水汁,落地不散開,則含水率大于75%,太干太濕均不利于發酵,應調整。
(3)物料建堆。在做堆時不能做的太小太矮,太小會影響發酵,平頂梯形堆高度在1.2米~1.5米(尖頂圓錐形堆1.5~2米),寬度2~2.5米,長度在2~4米以上的堆發酵效果比較好。
(4)啟動溫度。啟動溫度應在15℃以上較好(四季可作業,不受南北方季節氣候氣溫的影響,冬天盡量在室內或大棚內啟動發酵,東北等高寒地區應按技術員指導方法啟動發酵)。
(5)翻堆通氣。發酵過程注意適當供氧與翻堆(溫度升至60~70℃或以上時要及時翻倒,一般需要翻倒3次),升溫控制在65℃左右,溫度太高對養分有影響。
(6)發酵完成。一般在物料堆積48小時后,溫度升至50~60℃,第三天可達65℃以上,在此高溫下要翻倒一次,一般情況下,發酵過程中會出現兩次65℃以上的高溫,翻倒2-3次既可完成發酵,正常10內可發酵完成。物料呈黑褐色,溫度開始降至常溫,表明發酵完成。
任何一種合格優質的有機肥料的生產都必須經過堆肥發酵過程。堆肥是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微生物的作用,使有機物不斷被降解和穩定,并產出一種適宜于土地利用的產品的過程。
市場上可以購買到的牛糞有干牛糞和鮮牛糞之分。干牛糞:由于干牛糞中缺乏水分導致無法發酵,必須加足水分以后,堆成大堆,再發酵,上蓋密封塑料布,這樣發酵會快些。2、鮮牛糞:如果是鮮牛糞,發酵的時候還需要添加各種輔料,來進行吸收鮮牛糞里的水分,太多的水分容易導致不透氣,微生物不能產生發酵的作用,輔料的選擇多種多樣,目的就是能夠吸收部分鮮牛糞中的水分。輔料一般的選擇是:鋸末、秸稈、草灰碳等等。
準備工作
工具:攪拌機;塑料的容器或水泥池(或者土坑墊塑料的薄膜);塑料薄膜;粉碎機(普通農用型);鐵鍬;翻拋機。
配方一:干牛糞是1000公斤,牛糞發酵劑的菌種0.25公斤;
配方二:濕牛糞700-900公斤,麥麩或者稻糠或者秸稈粉100-300公斤,牛糞發酵劑菌種0.25公斤。
①預堆:先將稻草用清水充分浸濕,堆成一個寬2-2.5米、高1.3-1.5米、長度不限的大堆,預堆2-3天。同時將牛馬糞碾碎、加水調濕后堆起。
②建堆:先在料場上鋪一層厚15-20厘米的稻草,寬1.8-2米,長度不限。然后撒上一層3-4厘米厚的牛馬糞,再按比例撒入磷肥和尿素,依次堆高1.3—1.5米。從第二層開始加適量的水,每層稻草鋪上后均要踏實。
③翻堆:翻堆一般應進行4次。在建堆后6-7天進行第一次翻堆,同時加入石膏粉和石灰粉。此后間隔5-6天、4-5天、3-4天各翻堆一次。每次翻堆應注意上下、里外對調位置,堆起后要加蓋草簾或塑料膜,防止料堆直接日曬、雨淋。
發酵標準。堆制全過程約需25天左右。應達到如下標準:培養料的水分控制在65%-70%(手緊握稻草有水滴浸出而不下落),外觀呈深咖啡色,無糞臭和氨氣味,草糞混合均勻,松散,細碎,無結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