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于小麥和水稻而居第三位。玉米除食用外,還是發展畜牧業的優良飼料和輕工、醫藥工業的重要原料。病害是影響玉米生產的主要災害,常年損失6%~10%。據報道,全世界玉米病害80多種,我國30多種。目前發生普遍而又嚴重的病蟲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銹病、紋枯病、彎孢霉葉斑病、莖基腐病、絲黑穗病等。下面介紹十種玉米生育期常見的病害:
一、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稱條紋病、煤紋病、枯葉病、葉斑病等,是玉米的主要葉部病害,我國各地均有發生,危害較重。
1、玉米大斑病發病規律
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可危害葉鞘和苞葉。一般先從底部葉片開始發生,逐步向上擴展,嚴重時能遍及全株,但也有從中上部葉片發病的情況。受侵染的葉片上形成大型核狀病斑,在田間初為水漬狀青灰色或灰綠色小斑點,擴展后為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菱形或長紡錘形大斑,一般長5-10厘米,潮濕時病斑上有明顯的黑褐色霉層,嚴重時病斑聯合縱裂,葉片枯死。
2、玉米大斑病防治辦法
篩選推廣高產、優質、抗病的玉米品種,在目前條件下,應提倡搭配種植;玉米秸稈不要堆放田頭,提倡高溫堆肥,并進行深翻冬灌,消滅初侵染源;輪作倒茬,避免重茬,減少病菌在田間積累;適當早播,培育壯苗,注意肥水管理,氮、磷搭配使用,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根據發病的傳播途徑,可在田間清除病殘株和早期摘除下部病葉,以減少菌源。
3、玉米大斑病藥劑防治
在心葉末期到抽雄期或發病初期噴藥,每667平方米用50%好速凈可濕性粉劑50克,或80%速克凈可濕性粉劑60克,噴施3次。常用藥劑還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300倍液,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每隔10天防1次。
二、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從苗期到成熟期均可發生,主要危害葉部,但莖部和果穗的苞葉、子粒也可被害。葉片病斑小而多,初為褐色水漬狀小點,擴大后成橢圓形或長方形約0.5厘米的病斑,邊緣有紫色或紅色暈紋圈。葉鞘和和果穗苞葉上的病斑一般表現為紡錘形或不規則形,黃褐色,邊緣紫黑色或不明顯,病部往往密生一層灰黑色的霉狀物,有時引起果穗腐爛或下垂掉落,種子發黑。
1、玉米小斑病發病規律
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為半知亞門真菌玉蜀黍平臍蠕孢(Bipolarismaydis)。病原菌在病殘體上越冬,為初侵染源,借風雨、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發病適宜溫度26-29°C。遇充足水分或高濕條件,病情擴展迅速。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濕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過于密植隱蔽地、連作田發病較重。
2、玉米小斑病防治辦法
(1)玉米小斑病種子處理
種衣劑是由殺蟲劑、殺菌劑、復合肥料、微量元素、植物生長調節劑、緩釋劑和成膜劑等加工制成的藥肥復合型種子處理劑,具有防除種子帶菌和苗期病害等功效。種子帶菌是玉米小斑病的初侵染源之一,采用種子包衣技術處理親本種子,可以有效的減少小斑病的初侵染源,對控制小斑病的發生有一定效果。
(2)玉米小斑病農業防治
病田應實行秋翻,使病株殘體埋入地下10厘米以下;清除地面病株殘體,把帶菌殘體充分腐熟,最好不用做玉米制種田。發病制種地實行大面積輪作,把病原基數壓到最低限度,減少初侵染源。適時播種,抽穗期應避開多雨天氣。施足底肥,適期、適量合理追肥,保證母本全期的營養供應,促進植株生長健壯,特別是必須保證拔節至開花期的營養供應。底部病葉集中清理;出田外處理,可以壓低田間菌量,改變田間小氣候,從而減輕病害程度。
(3)玉米小斑病藥劑防治
在采取農業防治和種子包衣的基礎上,每667平方米用50%好速凈可濕性粉劑50克,或80%速克凈可濕性粉劑60克,噴濕3次。也可以在發病初期噴藥,常用藥劑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1次,連防2-3次。
三、玉米銹病
玉米銹病主要侵害葉片,嚴重時果穗苞葉和雄花上也可發生。植株中上部葉片發病重,最初在葉片正面散生或聚生不明顯的淡黃色小點,以后突起,并擴展為圓形至長圓形,黃褐色或褐色,周圍表皮翻起,散出鐵銹色粉末(病原菌的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長圓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病原菌冬孢子)。
1、玉米銹病發病規律
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為擔子菌亞門真菌玉米柄銹(Pucciniasorghi)。在南方以夏孢子輾轉傳播、蔓延。在北方菌源來自病殘體或來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轉主寄主——酢漿草,成為該病初侵染源。田間葉片發病后,病部產生的夏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蔓延擴展。生產上早熟品種易發病,偏施氮肥發病重,高溫、多濕,多雨、霧日,光照不足,利于玉米銹病的流行。
2、玉米銹病防治辦法
(1)玉米銹病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選擇生育期長的馬齒型品種;根據玉米需肥種類合理施肥,重視對磷、鉀肥等微肥的施用,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古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加強田間管理,清除酢漿草和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以減少侵染源。
(2)玉米銹病藥劑防治
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常用藥劑有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40%多。懸浮劑6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300倍液,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000-50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噴1次,連續防治2-3次。
四、玉米紋枯病
玉米紋枯病主要危害葉鞘,也可危害莖稈,嚴重時引起果穗受害。發病初期多在基部1-2莖節葉鞘上產生暗綠色水漬狀病斑,后擴展合成不規則或云紋狀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邊緣深褐色,由下向上每那眼擴展。穗苞葉發病也產生同樣的云紋狀斑。果穗發病后禿頂,子粒細扁或變褐腐爛。嚴重時根莖部組織變為灰白色,次生根黃褐色或腐爛。多雨、高濕持續時間長時,病部長出稠密的白色菌絲體,菌絲進一步聚集成多個菌絲團,形成小菌核。
1、玉米紋枯病發病規律
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真菌立枯核菌(Rhizoctoniasolani)。病原菌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散落在田間的越冬菌核及病殘體、未充分腐熟的帶菌玉米秸稈作圈肥,是玉米紋枯病的初侵染源。春季條件適宜時病原菌萌發引起發病,再侵染是通過與鄰株接觸進行的。播種過密、施氮過多、濕度大、連陰雨多易發病。主要發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漿充實期,苗期和生長后期發病較輕。
2、玉米紋枯病防治辦法
(1)玉米紋枯病種子處理:用浸種靈按種子重量0.02%拌種后堆悶24-48小時。
(2)玉米紋枯病農業防治
清除病殘體及菌核。發病初期摘除病葉,并用藥劑涂抹葉鞘等發病部位。選用抗(耐)病的品種或雜交種。實行輪作,合理密植,注意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結合中耕消滅田間雜草。
(3)玉米紋枯病藥劑防治
丑雄期為最佳防治時期,常用藥劑有1%井岡霉素0.5千克加水200千克,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農利靈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噴藥重點為玉米基部,保護葉鞘。
五、玉米彎孢霉菌葉斑病
玉米彎孢霉菌葉斑病是繼玉米大、小辦秉之后的又一種新的葉部病害,在我國各主要玉米產區普遍發生。
1、玉米彎孢霉菌葉斑病發病規律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有時也危害葉鞘、苞葉。發病初期出現褪綠色小斑點,逐漸擴展為圓形褪綠透明斑,中間枯白色至黃褐色,邊緣暗褐色,四周有淺黃色暈圈,大小(0.5-4)毫米×(0.5-2)毫米。濕度大時,病斑正、背面均可見灰色粉狀物,背面居多。
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為半知亞門真菌彎孢菌。病原菌在病殘體上越冬,該病屬高溫、高濕型病害,7-8月份高溫、高濕或多雨季節利于發病和流行。生產上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
2、玉米彎孢霉菌葉斑病防治辦法
(1)玉米彎孢霉菌葉斑病農業防治
要注意品種間的合理布局和輪換。玉米秸跺、田間地表的病殘體是玉米彎孢菌葉斑病主要的初侵染源。可把秸稈直接還田,高溫堆肥,墊家畜圈或做燒柴,避免用秸稈做籬笆,村邊、地頭不留玉米秸稈,以減少初侵染菌源。另外,秸稈還田還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減少初侵染菌源。另外,秸稈還田還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適時早播,合理密植,與中矮稈作物間作等均可創造有利于玉米生長,不利于病害發生、發展的環境條件,可減輕病害的發生程度。
(2)玉米彎孢霉菌葉斑病藥劑防治
退菌特對玉米彎孢菌葉斑病分升孢子萌發及菌絲生長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田間實驗防病效果也很好,因此在生產中退菌特可以作為防治玉米彎孢菌葉斑病的首選藥劑。代森錳鋅、百菌清對病菌分升孢子萌發的抑制作用較強,而對菌絲生長的抑制作用較弱,因此在生產上可作為保護劑于發病初期使用。多硫合劑、甲基托布津、多菌靈對病菌菌絲生長的抑制作用較強,而對病菌分生孢子萌發的抑制作用較弱,所以在生產上可作為治療劑使用,保護劑和治療劑交替或復配后使用,不但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還可以防止病菌對單劑產生抗藥性。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灌心,效果較好,常用藥劑有40%新星乳油1000倍液,6%樂必耕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50%退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58%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六、玉米莖腐病
1、玉米莖腐病發病規律
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真菌禾谷鐮孢、串珠鐮刀菌。該病是土傳病害,且由多種寄生和半寄生性病原菌引起。病原菌在種子上或土壤、肥料中的病殘體上越冬,帶病種子和病殘體是主要初侵染源,從根部傷口侵入。矮稈品種、早熟品種易發病。玉米抽雄期至成熟期高溫、高濕是莖腐病發生流行的重要條件,尤其是雨后驟晴,土壤濕度大,氣溫劇升,往往導致該病暴發成災。適時晚播,保持田間通風透光和良好的土壤透氣性可減輕或延緩發病。
2、玉米莖腐病防治辦法
(1)玉米莖腐病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4%的5%根保種衣劑拌種,或多菌靈500倍液拌種
(2)玉米莖腐病農業防治
用抗莖腐病且表現穩定的自交系做親本培育雜交種。同一品種一般春播發病輕,夏播發病重;在同一季節內 ,播種越早,發病越重。不論是抗病品種還是感病品種,莖腐病的發病率隨植株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玉米生育前期施肥時,氮(尿素)、磷(磷酸二氫鉀)、鉀(氯化鉀)之比應為1:4:5.生育后期為1:1:5,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對莖腐病的抗性,其中氯化鉀中的鉀可以提高玉米產量,增加莖高、莖粗和莖稈強度,氯能使植株保持水分和延遲作物成熟,氯化物通過阻止玉米植株過早死亡而減少莖腐,每667平方米氯化鉀用量15千克為宜。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同時防止水溫過高、通氣不良而損傷根系,影響根部的呼吸作用,導致發病。輪作病區和谷子、大豆、水稻等作物進行輪作,可有效地控制病情。
(3)玉米莖腐病藥劑防治
施用生物制劑、生物菌肥或化學藥劑,如用木霉菌拌種、木霉菌穴施配合細菌保重;每667平方米用激抗菌15千克,加水適量或復合細胞分離素200倍稀釋液浸種;每667平方米用生物鉀肥1千克,加適量水拌種。及時防治玉米螟。
七、玉米絲黑穗病
玉米絲黑穗病又稱烏米、啞玉米,是我國春玉米區重要病害。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多在出穗后顯癥,但有些自交系在苗期顯癥,在4-5葉上生1-4條黃白條紋;另一種植株莖稈下粗上細,葉色暗綠,葉片變硬、上挺入筍狀;還有一些二者兼有或6-7葉顯癥。雄穗發病有的整個花序被破壞變黑;有的花器變形增多,穎片增多、延長;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變成黑粉。雌穗發病較健穗短,下部膨大頂部較尖,整個果穗變成一團黑褐色粉末和很多散亂的黑色絲狀物;有的增生,變成綠色枝狀物;有的苞葉變狹小,簇生畸形,黑粉極少,分蘗增多。
1、玉米絲黑穗病發病規律
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為擔子菌亞門真菌黍軸黑粉菌。病原菌在土壤、糞肥或種子上約定,成為次年初侵染源。玉米播后發芽時,越冬的厚垣孢子也開始發芽,從玉米的白尖期至4葉期都可侵入,并到達生長點,隨玉米植株生長發育,進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為絲黑穗。玉米連作之間長及早播玉米發病較重,高寒冷涼地塊易發病。沙壤地發病輕,旱地墑情好的發病輕,墑情差的發病重。侵染溫限15-35°C,適宜侵染溫度20-30°C最適。
感病品種是導致絲黑穗病嚴重發生的因素之一。病原菌能出現新的生理小種,導致原來抗病品種喪失抗性。早播和種子萌發后出現的低溫氣候為病害發生創造了適宜的環境條件。玉米多年連作,田間積累大量病原菌,有利于玉米絲黑穗病的發生。發病植株不清除,帶菌糞肥施入田間,投入少,管理粗放,都是發病的誘因。
2、玉米絲黑穗病防治辦法
(1)玉米絲黑穗病種子處理
在絲黑穗病重病區推廣具有防病功效的種衣劑,防治玉米絲黑穗病的種衣劑主要是含有戊唑醇、烯唑醇、三唑酮等種衣劑,但是以含戊唑醇的種衣劑防治效果最好、安全性最高。烯唑醇藥劑在低溫條件下,播種深度超過3厘米時產生藥害。三唑醇、三唑酮對玉米苗期有一定抑制作用,存在著安全隱患。相比之下,戊唑醇不僅防效好,安全性高,而且還可以促進物生長,根系發達,有效分蘗增加,提高產量,發芽快。所以要防治玉米絲黑穗病,應首選含有戊唑醇的種衣劑。也可以采取拌種的方式,玉米播前用10%烯唑醇乳油20克濕拌玉米種100千克,堆悶24小時。也可用種子重量0.3%-0.4%的三唑酮乳油拌種,或40%拌種雙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7%拌種,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用種子重量的0.2%拌種。采用此法需先噴清水把種子濕潤,然后與藥粉拌勻后晾干即可播種。此外,還可用種子重量0.7%的50%萎銹靈可濕性粉劑或5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0.2%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
(2)玉米絲黑穗病農業防治
積極推廣對絲黑穗病具有良好抗性的品種,一些品種具有穩定的抗病性,即使在病害眼總發生年份,這些品種的發病率一般也低于10%,如農大108、農大313、本育9號、吉單180、四單19、新鐵單10等。消滅初侵染源,清潔田間,拔除病株,處理病殘組織,滑竿菌糞肥要充分腐熟。發病重的田塊,在玉米開花期后,一旦發現病株,一定要割除并進行深埋,防止病菌擴散,即使不進行作物間的輪作,在選擇玉米品種時,也要進行品種間的輪作。
八、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又稱玉米尾孢葉斑病、玉米霉斑病,今年發病呈上升趨勢,危害較重。主要危害葉片。發病初期病斑橢圓形至矩圓形,無明顯邊緣,灰色淺褐色病斑,后期變為褐色……病斑多限于平行葉脈之間,大小(4-20)毫米×(2-5)毫米。濕度大時,病斑背面生出灰色霉狀物。
1、玉米灰斑病發病規律
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為半知亞門真菌玉米尾孢(Cercosporazeae)和高粱尾孢(Cerosporasorghi)。病原菌隨病殘體越冬,為初侵染源,進行重復侵染。7-8月份多雨的年份易發病。個別地塊可引起大量葉片干枯。病原菌在干燥條件下,能夠在地表的病殘體上安全越冬,在潮濕的地表層下的病殘體上不能越冬。地勢和種植形式對其發生有較大影響,而播期、種植密度、地勢、肥料對玉米灰辦病的影響不大。
2、玉米灰斑病防治辦法
(1)玉米灰斑病農業防治
選用對灰斑病有較好抗性的品種;通過秋翻春耙壓低田間的初侵染源;采用間(套)作種植形式來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田間的相對濕度,從而達到控制病害發生和流行的目的;病害發生嚴重的地塊,必要時采用化學防治,防病的同時也能有效地減少病原菌后期的越冬數量。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進行大面積輪作。加強田間管理,預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
(2)玉米灰斑病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藥,常用藥劑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9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
九、玉米腐穗病
玉米腐穗病是玉米生長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又稱玉米穗粒腐病,屬世界性病害。一般品種發病率為5%-10%,感病品種發病率可達50%左右,造成嚴重損失。從果穗頂端或基部開始發病,大片或整個果穗腐爛,病粒皺縮、無光澤、不飽滿,有時子粒間有粉紅色或灰白色菌絲體產生,其上密生紅色粉狀物,病粒易破碎。果穗病部苞葉長被密集的菌絲貫穿,粘貼在一起貼在果穗上不易剝離。
1、玉米絲核菌穗腐病
早期在果穗上長出橙紅色霉層,后期病果穗變為暗灰色,在外苞葉上生出白色至橙紅色或暗褐色至黑色小菌核。
2、玉米青霉穗腐病
該病主要發生在機械損傷、害蟲或鳥等危害的果穗上,在子粒或子粒間產生青綠色或綠褐色霉狀物,多發生在穗的尖端。病原菌侵入種胚的,種子發芽時引起幼苗萎凋。
3、玉米粉紅聚端孢穗腐病
果穗全部或部分生出淺紅色霉狀物,使子粒發霉,多發生在收獲后的果穗上,遇有秋雨連綿的年份也可發生在田間。
4、玉米小斑病T小種穗腐病
病部生不規則的灰黑色霉區,引起穗腐,嚴重的果穗腐爛,種子發黑霉變,還可侵染葉片、葉鞘及苞葉,病斑較大。
5、玉米色二孢穗腐病
發病早的果穗苞葉呈蒼白色,在吐絲后1周內發病,果穗變為灰褐色,整個果穗萎縮或腐爛。果穗呈直立狀態,果穗和內苞葉或內苞葉之間緊密黏附,菌絲在其間生長繁殖,后期苞葉上、花苞及子粒邊緣產生黑色粉狀物。植株生長后期果穗發病,外表癥狀不明顯。侵染始于果穗基部,從果穗梗處向上擴展。剝開果穗或脫粒時,可發現子粒之間長有一層白色的霉菌,其頂部已變色。
6、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
主要危害雌穗。花絲發病病部呈現水漬狀。果穗發病多發生在有機械傷或昆蟲的穗上,子粒上或子粒間生灰色至灰綠色霉狀物,常在穗的尖端或上半部發生。
7、玉米腐穗病發病規律: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8、玉米絲核菌穗腐病: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真菌立枯絲核菌,在種子、土壤或病殘體上越冬。
9、玉米青霉穗腐病
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真菌草酸青霉,腐生于各種有機肥上,通過各種傷口侵入危害,也可通過病健果穗接觸傳播。病原菌發育適溫18-28°C,相對濕度95%-98%時有利于發病。
10、玉米粉紅聚端孢穗腐病
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真菌粉紅聚端孢,隨病殘體留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天條件適宜時傳播到果穗上,從傷口侵入。發病后病部產生的病原菌借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病原菌發育適溫25-30°C,相對濕度高于85%易發病。
11、玉米小斑病T小種穗腐病
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真菌玉蜀黍平臍蠕孢T小種,在病殘體上越冬,為初侵染源,病原菌借風雨、氣流傳播進行侵染和再侵染。產生孢子最適溫度23-25°C.遇充足水分或高濕條件,病情擴展迅速。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濕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過于密植的隱蔽地、連作田發病較重。
12、玉米色二孢穗腐病
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真菌玉米色二孢,在帶病種子或秸稈上越冬,隨風傳播。玉米吐雄時葉鞘較松散,落入葉鞘里的病原菌直接或經傷口侵入,也可從莖稈基部、不定芽或花絲、穗梗的苞葉直接侵入。
13、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
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真菌病玉米灰葡萄孢,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借氣流傳播蔓延,遇有適溫及葉面有水滴條件,從傷口或衰弱的組織上侵入。病部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后逐漸形成菌核越冬。
玉米腐穗病防治辦法
玉米腐穗病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適當調節播種期,盡可能使玉米孕穗期不要于雨季相遇;發病后注意開溝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可減輕受害程度盡量避免造成傷口,注意防止鳥害。玉米生長后期(7-8月份)正值雨季,高濕的田間小氣候有利于穗粒腐病的擴展,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可結合藥劑灌心拔除病株、可疑株。玉米吐絲授粉期至乳熟期繼續拔除病株,徹底掃殘,并將病株深埋、燒毀,不要在田間隨意丟放。在玉米生長后期實行人工苞葉曬子粒措施,能有效田間病情的擴展,注意不要扭果穗穗柄,以免影響子粒灌漿。濕度密植,不用病株喂牛,防止糞便帶菌;清潔田園,處理田間病株殘體等;同時秋季深翻土地,減少病菌來源;實行輪作,與高粱、谷子、大豆、甘薯、早稻等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施用不帶菌肥料,叫少土壤病菌。
玉米腐穗病藥劑防治
(1)對玉米絲核菌穗腐病、玉米分紅聚端孢穗腐病,向穗部噴藥,常用藥劑有5%井岡素水劑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多菌靈懸浮劑700-8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4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2)玉米青霉穗腐病:70%甲基托布津超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40%多菌靈膠懸劑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45%特克多懸浮劑3000-4000倍液,對青霉病防效顯著。
(3)玉米小斑病T種穗拂病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隔7-10天用藥1次,連防2-3次。
十、玉米霜霉病
玉米霜霉病常在玉米幼苗期和成株期都可發生;病菌主要侵染葉片,也為害葉鞘和苞葉。苗期發病,全株淡綠色至黃白色,后逐漸枯死。成株期發病,多由中部葉片基部開始,逐漸向上蔓延。發病初期為淡綠色條紋,后即互相連合,葉片的下半部或全部變為淡綠色至黃白色,以致枯死。在潮濕的環境下,病葉的正背兩面均長白色霉狀物,這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重病植株不結苞,輕病植株能抽穗結苞,但籽粒不飽滿,產量低。
1、玉米霜霉病發病規律
玉米五、六葉期,溫度25度,相對濕度80%,最容易發病。早玉米在4月、晚玉米在8月為發病盛期。早玉米在驚蟄前播種的發病輕,清明后播種的發病重;晚玉米立秋前播種的發病重,立秋后播種的發病輕。一般雨水多、排水不良和靠近河岸的地塊最容易發病
2、玉米霜霉病防治辦法
(1)玉米霜霉病種子處理:用50%瑞毒霉0.5公斤加水250公斤浸種24小時,然后洗凈晾干播種。
(2)玉米霜霉病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用50%瑞毒霉l00克 加水100公斤,或用1:1:150的波爾多液噴霧,每7天噴1次,連噴2次。若先拔除病株后噴藥,瑞毒霉的防治效果可達92.9%。波爾多液中加大蒜液可以提高藥效。